CN EN

疫情形势依旧严峻,专业教学线上勃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全面开展网络教学


疫情期间,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全体老师利用腾讯课堂、腾讯会议、qq课程群、企业微信、雨课堂、钉钉、中国大学MOOC等多个平台,利用语音直播、视频直播、录播、在线问答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工作。

光电专业本学期共开设18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,除4门实验类(近代物理实验、光电基础实验、光电专业实验、光电前沿)没有开课,其余14门课程(含必修课、选修课)均开展线上教学,开课比例达到77.8%,其中必修课9门,选修课5门。

疫情期间,线上教学确实会面临一些客观困难。有个别学生网络连接不畅,影响学校,个别同学没有网络设备(电脑)、没有教材,影响教学效果,降低教学效率。老师普遍认为,最大的困难是难以对整个课堂学生精神状态、投入程度的全面有效把握,不易对学生理解程度实时观察了解,即使上课签到,也难以对教学过程(主要是学生是否在上课)进行控制,难以监督学生上课情况。各种线上教学模式的课堂互动与反馈不易开展,师生互动明显少于课堂教学,不易掌握学生对老师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。

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老师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,期望学生尽量投入到学习中。

1、通过签到考勤,作业提交,和单元测试等过程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掌握。

2、一段一段地学习,每学习完一段,停下来讨论,老师根据所学内容先抛砖引玉提出问题,学生回答并讨论,在讨论过程中,学生也会提问,然后,同学或者老师回答。通过一步一步跟进提问,以提问-回答-提问这种循环方式把所学的章节内容弄懂弄透。

3、在讲课过程中随时提问,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程度,有什么困难;上课时讨论上次课后作业。

4、借助线上MOOC平台以及SPOC教学设计,可以较好地呈现待讲授内容,提高预习效果,并对学生复杂疑难问题进行详细答疑。通过微信群或直播等相对实时的沟通渠道,对学生即时需求进行及时响应。

5、多种实时交流平台共用,提高师生互动、答疑等的容量。

6、建立课程微信群,利用课程平台,便于发送通知、电子课件和进行随时答疑和沟通。

7、在网络教学中,尽量多增加互动环节。

8、采用微信签到等方式增加考勤的力度。

9、及时建设自有的教学平台(如我们自己的物理在线),将答疑、作业、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,保障教学全过程的实现。

 

虽然网络教学时间不长,线上教学刚刚起步,老师们专心教学,用心总结,耐心交流,得到一些有益经验。

1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,如中国大学MOOC,本校的教学平台,以及腾讯会议和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工作。针对线上教学可能不方便掌握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特点,增加互动环节,如复习总结和回答问题等。

2、上课前布置需要学生进行的学习任务;及时利用MOOC讨论区,课程微信群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,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表现进行评价指导。

3、多提问,由浅入深地提问,以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。

4、线上教学应和线下教育结合实施,线上教育可以讲授一些基础、大众化的知识,比较复杂和较难理解的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拓展研究,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
5、区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,对于复杂问题可借住各种教学平台实现延时详细解答。

短短的几周网络教学实践,针对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,老师们对线上教学也有自己的期待和建议。

1、教师线上教学的重要功能在于组织学习,通过学习赋权,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、紧迫感和主动性,激励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而有深度的学习。教师应该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。但与日常线下教学不同,线上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降低,因此建议教师策划和布置需要学生进行的学习任务;及时利用MOOC讨论区,课程微信群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,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表现进行评价指导。

2、在讲授知识的章节,可以多用线上教学,因为学习知识的方法同学们经过长期的训练,掌握得较好;对于应用知识得章节,可以多用线下教学,这样方便和老师面对面地讨论,培养同学们应用知识得能力,从而对所学知识又有更深层次得理解,对学习知识更感兴趣,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。

3、针对不同的课程应当具体设计教学改革,如线上下下教学量的比例和教学内容。

4、线上教学有许多优点,如不用点名就可以知道学生出勤人数及姓名,也可以随机点名提问,建议开学后仍然在教室授课时能继续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,如用雨课堂等教学软件授课,听说之前已经有些老师这么做了。

5、线上教学应该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,下线教学应更偏重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的剖析,更利于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和纠偏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。

6、线上线下相结合是大势所趋,针对特殊时期,学生购买教材存在诸多不便,建议开放电子教材资源,以方便学生学习。

7、希望网络平台尽可能保证教学的需求。

希望疫情早日结束,希望世界早得安宁,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全面进行专业课程建设,助力一流专业建设,服务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!